当前位置: 主页 > 网站推荐 > 教育学习 > 建国六十年IT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年IT发展历程

时间:2009-10-7来源:小熊在线 点击:

1978年-1988年:年代关键词

晶体管:晶体管(transistor)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因此晶体管可做为电流的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如Relay、switch)不同处在于晶体管是利用电讯号来控制,而且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在实验室中的切换速度可达100GHz以上。

晶体管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在电子学中集成电路也叫做IC,是一种小型化的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括被动组件),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根据一个芯片上集成的微电子器件的数量,大规模集成电路拥有几万个逻辑门,而超模集成电路拥有上百万个逻辑门。

20年前,邓小平参观上海市展览馆举办的十年科技成果展

从娃娃抓起: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就教导我们“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但当时的一个现实是,不但娃娃用不起电脑,许多大人也体会到电脑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许多人要想用碰下电脑,只能换上拖鞋进学校或单位的机房,还得一个小时轮侯,比起现在进五星级酒店还充满神奇和崇敬。

电脑学习机:很多人的电脑启蒙始于小霸王、步步高之类的学习机。他们从学习机中学会了基本的电脑操作,学会了打字、文档处理和基本的Basic编程,为以后的“电脑生涯”做好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掌握了当时电脑应用中的接近70%的操作。学习机无论是从硬环境还是软环境上都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并推动了电脑时代的到来,许多中国娃娃是从学习机开始跨入了IT时代的大门。

五笔字根图

五笔:人们常说的五笔86版,98版,18030版,被称之为王码五笔输入法。王码可以说是五笔的正宗,好比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正宗。另外五笔4.5版,其实就相当于王码五笔86版。 其它五笔如极点五笔,万能五笔,海峰五笔,智能五笔,搜狗五笔,可以说是高级五笔,个性五笔,有各自的发明人,但基本上都是以86版五笔为编码标准的。会五笔86版,就能用这些五笔。

1989年-1999年:中国IT产业的崛起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截图

1987年,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从此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

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同年,国防科大研究成功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同年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从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采用主流的微处理机芯片研制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

世界Internet地图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同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同年3月中国科学院完成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使用IP/X.25技术),开始了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1996年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开始全面启动。普通老百姓也踏上了网络的征程。

曙光4000L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智能机中心与曙光公司于1997至1999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2000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

1999年银河四计算机问世。同年9月招商银行成为国内首先实现全国联通“网上银行”的商业银行。

1989年-1999年:历史回眸篇

国家回眸:

进入90年代,我国仍然延续了研发经费的低投入,除了1993年之前的几年受国际封锁的影响有了点紧迫感,R&D/GDP略微超过0.70%以外,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80年代的水平,其中1995和1996连续两年下跌到0.60%。1995年曙光1000的诞生是个历史性的标志。它与Intel在1990年的产品技术较为相近。这也是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90年代中期,我计算机国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为5年。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此时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由于国内微电子业近十年的技术停滞,这些高性能计算机没有实现完全国产化,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曙光一号采用美国Motorola公司1989年底推出的M88100商业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移植了美国IBM公司的AT&T UNIX。后来的国产计算机,也都没有一颗真正的“中国芯”。

百姓回眸:

286计算机

90年代是我国计算机应用高速普及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最能耳熟能详的就是x86,从286、386、486、586。虽然拥有电脑的家庭还仅仅是凤毛羚角但是我们可以从繁多的媒体新闻中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速度。这个时期,各种关于计算机的报刊和杂志开始丰富起来。街头巷尾也多了很多贩售盗版光盘的小贩。这些都是计算机普及化的道路上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慢慢的,在我们的视野中,有了多媒体的概念。视频、图像、文字、声音开始冲击我们的感官。很多院校也升级到了多媒体教室,虽然这些多媒体课仅仅一两节试点课程,但是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却觉得无比的新奇。新成长起来的80后,对这些经历与变革最为记忆犹新。而网吧与电子卖场的浮现,也让我们老百姓可以更进一步的接近电脑。很多人的电脑初体验,想必都是从网吧开始的。

市场回眸:

1990年,中国大幅降低了关税、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微机市场。顷刻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此后我们一直跟在Intel和AMD的后面吃土。Intel发展一代处理器,我们就更新一代。摩尔定律预示了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预示了硬件的升级和淘汰速度。

昔日的中关村

受到IT全球化的影响,90年代的中国也是计算机迅猛普及的时期。虽然国内的计算机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微机组装。但是由于计算机走入日常百姓家庭是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情,所以民用和商务领域,国内对于计算机的需求巨大。这也导致了一个北京新地标——中关村的兴起。

寻常百姓在购买计算机,有了两种主要的选择。一种是购买品牌机,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进口品牌,他们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附送许多正版软件。而另一种就是去中关村这样的电子卖场“攒机”。DIY电脑的价格相对比品牌机更具性价比。而选择自己DIY电脑的消费者,很少会考虑购买正版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也使得攒机更具性价比。

打击盗版

同时盗版问题也开始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人均收入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使得我国的普通老百姓很难负担得起高昂的正版软件费用。中国也慢慢走向了一个盗版大国。一家家联邦软件连锁店纷纷拔地而起,又慢慢走向没落。直到今天盗版软件问题仍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随着加密技术和防盗版技术的革新,中国的消费者也正在朝着正版软件的方向迈进。

站长资讯网
.
分页: [1] [2] [3] [4] [5]
TAG: 建国六十年IT发展历程
推荐内容最近更新人气排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址推荐 | 常用资讯 | 网站地图 | RSS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