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 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工业部24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也就是说,到文革中期,我们在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与国外的差距缩短到4年。
因此,曾经有人指出文革延误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速度。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文革对文化与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对计算机这类近军工级的产业来说,作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其他民用产业大。
以前的计算机主要用来弹道计算
百姓回眸: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在当时对于计算机的概念一无所知。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名词。偶尔我们只能从广播电台或者人民日报中听到某某机构研发出速度多么多么快的计算机,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之类的报道。计算机这个东西距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非常遥远的事。计算机的科研人员对于我们的印象就跟医生大夫一样,要穿白大褂,白帽子,带个眼镜,文质彬彬埋头工作。同时也知道计算机是很深奥的科技,可以推动科学发展。
市场回眸:
而对于IT市场来说,当时我国研发出的计算机,仅有小批量量产。使用配给机制,分配到各个科研院所使用。而研发和生产计算机的单位,全部是军工企业。具备极高的保密措施,每一个元件,每一张设计图纸都被严格看官。甚至许多计算机的科研人员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每天在单位从事怎样的工作。由此计算机的软硬件零售与贩卖更是无从谈起了。
这一时期,由于受国内外微电子业迅速发展的影响,加上集成电路的利润丰厚,国内出现一股电子热潮,全国建设了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为以后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工业基础。
1949年-1978年:年代关键词
计算机:我国在60年代的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和世界顶尖水平相差不大,但在集成电路大发展的70年代,我国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核心技术的大大落后。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首批派出了640名科学家,在核武器及电子计算机开发提供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是核计划的关键工具。高等物理公式计算和算盘无关,依靠的是计算尺和计算机。当时普遍使用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只有非常复杂计算才能用到昂贵的电子计算机。
巨型与微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主要特点表现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种外部和外围设备及丰富的、高功能的软件系统。它的研制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程度,体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研制运算速度达几百亿次的超级大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也称“微电脑”。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由微处理机(核心)、存储片、输入和输出片、系统总线等组成。特点是体积小、灵活性大、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桌面计算机、游戏机、笔记本电脑,Tablet PC,以及种类众多的手持设备都属于微型计算机。
1978年-1988年:走向世界互联网络
1979年成功仿制出8080微处理器和6800微处理器,微机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DJS-140系列机问世。HDS-9机问世,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45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王选教授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GB2312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时间进入到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1982年DJS-153机问世。DJS-185机,由上海电子计算器厂研制。DJS-186机,由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40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45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45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757机
1983年计算机外部设备,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同年,26键方案的“五笔字型”诞生。这就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第一个版本。它的发明人王永民也被称为现代的毕升。同年,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0.1亿次。另外,银河I型机问世,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早期的联想LOGO
1984年新技术发展公司宣布成立,它也是联想集团的前身。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产。
1985年长城286计算机问世。
1986年中华学习机问世。
1987年中国首次实现与国外的计算机联网。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西德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
1988年长城386计算机问世。同年,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89年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1978年-1988年:历史回眸篇
国家回眸:
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我国科研队伍基本上继承了毛泽东时代的传统,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的组装,并积极开展引进技术本土化的工作,在计算机事业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继续取得一系列成就。
在1977年4月的全国微型机专业会议上,确定了中国微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参照Intel 8008的DJS-050系列五个机型,以及参照Motorola 6800的DJS-060系列四个机型。这两大系列的样机于1980年前后陆续研制成功。随着IBM在1981年推出PC机,我们的计算机领域也出现了分水岭,朝着巨型计算机与微型计算机两个方向发展。
银河计算机
国家级的各种巨型计算机接连被研发出来,最有代表性的就要数“银河”系列计算机。记得那个时候,经常能在各种广播电视中听到银河的名字。巨型计算机也为我国的各种科研、勘探、航天等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在对待技术引进和发展高端计算机方面,当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银河I”巨型计算机为例,这项工程耗费1亿元人民币,由于片面追求国际最先进技术,忽视了国内相关部门的协调、促进和合作,硬件大量从国外购买,没有使我国的整体技术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此时国内一些具有实力的集成电路科研和生产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经费进行技术开发和设备改进,生产的计算机硬件没有得到一展身手的机会。这样,国际上早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我国却在迈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路途中慢了下来。
百姓回眸:
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正是这句话,我们生活在80年代的孩子开始全面接触计算机。有实力的院校都兴办了计算机房,来普及计算机知识。开设的计算机的课程从简单的打字练习到高级的Basic编程。许多学校聘请的计算机老师,就是当时各大院校计算系的大学生。同时千元级别的中华学习机也开始风靡全国。
小霸王学习机
中国在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是由天津无线电二厂模仿了APPLEII称为中华学习机,顺便还模仿了不少的软件。中华学习机买900多块钱,当时虽然也不是小数目,但比起动辄上万的APPLEII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一些家庭也能拥有的起。这恐怕是当时卡马克望尘莫及的。当时软盘应用还不算多,不过磁带用的倒是不少。当然,不是现在这种数据流带,只是普通的家用录音带,然后用录音机慢慢调节音量,把模拟信号慢慢转换为数字传输回计算机。调节音量是个很需要技巧的活。还记得当时很多人跑上10多公里去copy几张360k的磁盘。
市场回眸:
我国及时注意到了第一个发展趋势。1983年2月召开的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上,把生产IBM PC兼容机定为发展方向,提出“照着IBM的PC做”。所谓“照着IBM的PC做”,并不是现在电脑市场上的攒机,实际上当时没有任何设计图纸可供参考,完全靠自己摸索。但是对第二个变化,我国没有注意,虽然此时已经可以仿造出8080、6800等CPU芯片,没能及时将CPU的研究独立出来,专门培养,这为日后中国微机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到了8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的政府、企业等部门纷纷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这个时候,如果我国对科学技术有起码的重视,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正落到实处。由于研发经费缩水,我国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自主研制的计算机项目,与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研发一起,都以“没钱”为由停掉了。这些科研队伍解散后,除了出国的以外,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回高校教书,更有甚者竟然被调去看机房。发展策略的失误,不重视研发设计过程,造成资源经费的短缺,使得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放缓。
.分页: [1] [2] [3] [4] [5]
TAG: 建国六十年IT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