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11日,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通过了iSCSI(Internet SCSI)标准,这项由IBM、Cisco共同发起的技术标准,经过三年20个版本的不断完善,终于得到IETF认可。这将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到相关产品的开发中,也会推动更多的用户采用iSCSI解决方案。作为早已被广泛传播的网络存储技术,很多读者都对这项技术耳熟能详。笔者认为iSCSI技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其一,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技术是被磁盘、磁带等设备广泛采用的存储标准,从1986年诞生起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二,沿用TCP/IP协议,TCP/IP在网络方面是最通用、最成熟的协议,且IP网络的基础建设非常完善。这两点为iSCSI的无限扩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iSCSI协议定义了在TCP/IP网络发送、接收block(数据块)级的存储数据的规则和方法。发送端将SCSI命令和数据封装到TCP/IP包中再通过网络转发,接收端收到TCP/IP包之后,将其还原为SCSI命令和数据并执行,完成之后将返回的SCSI命令和数据再封装到TCP/IP包中再传送回发送端。而整个过程在用户看来,使用远端的存储设备就象访问本地的SCSI设备一样简单。支持iSCSI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能够直接连接到现有的IP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因此iSCSI技术具有易于安装、成本低廉、不受地理限制、良好的互操作性、管理方便等优势。早在2001年上半年,IBM就推出了IP Storage 200i,是市场上公认的第一款基于iSCSI协议的产品,这款产品的出现,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却无法承担光纤通道SAN环境高成本的中小型用户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001年10月,Cisco也推出了SN5420存储路由器,基于IP标准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标准,可以提供与现有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光纤和SAN设备之间的互操作,率先建立了IP网络与SAN之间的桥梁。现在,有更多的厂商参与到iSCSI产品的开发中,如Intel已经推出了存储网卡IP Storage iSCSI PRO/1000 T,将协议转化也就是封装、还原TCP/IP包的步骤转移到网卡上来执行,大大降低了服务器处理器的占用率。同时,还有芯片、板卡制造商加入到iSCSI产品的开发中,如Adaptec、Qlogic等等。
ISCSI在IP SAN和FC领域的应用
很多用户对iSCSI的技术和优势比较了解,但是如何将iSCSI技术应用到实际中来,大多数还不是很清楚,因此笔者将在下面的文章中着重阐述iSCSI技术的应用,希望能够促进读者对iSCSI的理解,并能够指点用户在面对IP与FC(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的选择时,更多一份把握。
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个概念,即IP Storage(IP存储)。在iSCSI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个概念也早已被推向市场。简单的说,IP存储就是基于IP网络来实现数据块级存储的方式。由于iSCSI技术的固有优势,IP存储更是让很多用户翘首以待,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大而统的方式,真正将存储规范化。
基于iSCSI技术的IP SAN应用
图一为比较简单的IP SAN结构图。例子中使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搭建网络环境,由iSCSI initiator如文件服务器、iSCSI target如磁盘阵列及磁带库组成。在这里引入两个概念:initiator和target。Initiator即典型的主机系统,发出读、写数据请求;target即磁盘阵列之类的存储资源,响应客户端的请求。这两个概念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发送端及接受端。图中使用iSCSI HBA(Host Bus Adapter,主机总线适配卡)连接服务器和交换机,iSCSI HBA包括网卡的功能,还需要支持OSI网络协议堆栈以实现协议转换的功能。在IP SAN中还可以将基于iSCSI技术的磁带库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通过存储管理软件实现简单、快速的数据备份。
由图一可以看出,基于iSCSI技术,利用现有的IP网络搭建IP SAN是极其简单的,且无须对现有IT员工进行培训即可掌握存储网络的管理。可能有用户会有疑问:基于1Gb的IP网络搭建IP SAN,性能到底如何?据某iSCSI技术开发人员说,数据传输速率在80-90MB/s左右,如果是全双工模式的交换机,可以达到160MB/s左右,相比光纤通道190MB/s(全双工360MB/s)的传输速率还是有明显差距,但光纤通道的高成本也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实际应用中,80-9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还是能够满足要求,因此iSCSI技术的应用环境提供了更好的性价比,从而会从传统SAN中分得一杯羹。
基于iSCSI路由器整合FC和IP应用
如图二,为基于iSCSI路由器整合光纤通道网络和IP网络的结构图,将光纤通道存储网络和iSCSI网络整合,提供现有局域网(LAN)、广域网(WAN)、FC SAN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特点如下:
<> 通过iSCSI、光纤两种方式都可以访问IP网络中通用的存储设备;
<> 通过IP网络访问FC SAN中的存储设备;
<> 改善存储资源的可管理性及可用性;
这种简单的配置可以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满足用户的高可用性及高性能需求。在服务器、存储端,都可以通过高可用集群的方式实现高可用性,同时可以体现出光纤通道在处理关键数据时的高性能。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此类路由器如CISCO的SN 542X系列,提供在光纤通道交换机中普遍使用的逻辑单元号(LUN)映射功能,可以控制对特殊LUN的target的访问,因此,可以定位target中的重要数据,保证具有特殊权限的用户访问。如果用户对扩展性及高可用性有需要,Cisco存储路由器还可以通过堆叠的方式连接几台路由器,以满足用户要求。

iSCSI技术在IP SAN远程备份中的应用
如图三所示,基于iSCSI技术实现IP SAN,同时通过IP广域网络实现远程备份。由于传统光纤通道SAN的操作距离在10-20km之间,因此要实现真正的远程备份、异地容灾还是具备一定的地理局限性。在这个例子中使用通用的IP网络合并、扩展SAN,具备极高的性价比配置,可以实现远程备份、数据容灾和镜像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对远程存储进行实时操作并能够通过IP网络访问其他IP存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