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SSD颗粒的更迭都会带来人们对SSD寿命的担忧,尤其是TLC大规模替代MLC的岁月,各种有关SSD寿命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直到今天,小狮子身边也有不少人是MLC的死忠粉,可当你认为购买的时候抉择好的闪存颗粒就能一劳永逸解决SSD寿命问题?
SSD或许比你想的脆弱
提到SSD的寿命,很多人就会拿出计算公式来说,SSD寿命是无需担心的事儿。120GB的TLC固态硬盘,按照1000次的P/E写入次数计算,这块硬盘的写入总量应该是120×1000=120000GB,如果是每天写满120GB,那么他的寿命理论是2.7年。
这样的使用频率有点脱离实际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即使是TLC的我们也不需要考虑寿命?那QLC呢?
SLC、MLC、TLC是以往人们熟悉的三种SSD闪存类型,三种类型的闪存P/E分别为SLC 5000~10000次,MLC 1000~3000次,TLC 500~1000次,而未来会成为主流的QLC结构的闪存P/E最初只有150次。是不是有种想要骂人的感觉?
再一次提醒大家认真对待SSD寿命后,就应该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了,闪存颗粒类型对SSD的影响的确很大,但使用习惯同样也是决定SSD寿命长短的关键,类似极冷或极热环境,又或者挂FTP、接驳路由下载等等,都可能对SSD寿命造成影响,但硬盘这个东西,除非直接挂掉,似乎很少有小伙伴会去关心硬盘的健康状况,于是乎,除SSD使用一段时间变慢这样的事儿外,大多数小伙伴并不担心SSD硬盘会有什么问题,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硬盘多费点心
无论是SSD还是HDD硬盘,作为数据的载体,硬盘除事儿,那就意味着你的数据基本GAME OVER了,小狮子前一周两次数据丢失,人都差点崩溃,能不对硬盘健康上点心?
在盘符上用鼠标右键选择属性,在“工具”选项卡下点击“检查”,等待Windows的扫描结果就行了。当然,不过相信钛师父的小伙伴更喜欢用专门的软件来做硬盘健康状况的监测。
用这个CrystalDiskInfo就行,硬盘的通电时间、健康度等详细信息应有尽有,包括SSD比较关键的写入数据总量也会明确的显示出来,靠谱吧?还不拉到文末去帮忙点一下(只点一下)ZAN哦!
系统优化有技巧
检查并不等于治疗,毕竟当我们的硬盘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需要小伙伴们专门维护一下,但真的治疗以前,是不是应该学会“养生”技巧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再去访问图片类的文件夹,就会出现磁盘频繁读写的问题,这是Windows系统在为每张图片重做缩略图造成的。
这样的系统优化对于系统和用户本身体验而言是不错的,可对于SSD而言恐怕就没有那么美妙了。为了避免系统反复重建缩略图,频繁读写硬盘,改变是必须的。
Win+R组合键后输入regedit,进入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VolumeCachesThumbnail Cache
将右侧名为Autorun的DWORD(32位)值的数值数据修改成0。
然后再定位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WOW6432Nod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VolumeCachesThumbnail Cache
把这个位置的Autorun的数值数据也修改成0。
做好系统设定的同时,SSD及时升级固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SSD的一切操作都要依靠固件来控制,可以说固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SSD的性能表现。厂方在每一次升级固件之后都会吸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推出更加全面的更新补丁,其不仅对SSD性能有着影响,更能对寿命进行维护。
如此小心下,硬盘还是出现问题了的,除送厂维修,Secure Erase安全擦除可以说是个人用户的终极解决办法,它是将固态硬盘送修之前可以自行尝试的终极修复技能。虽然这项功能对于稳定性有特别优势的原厂固态硬盘来说并不常用,却也是SSD工具箱软件的一项标配功能。